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9篇

时间:2022-09-26 19: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9篇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5月15日,我观看了历史新课标及解读视频,对新课标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9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9篇

篇一: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5 月 15 日,我观看了历史新课标及解读视频,对新课标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新课标有了一下变化 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

 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教学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于平时历史教学,对于新课标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要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制定的目标要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符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切实落实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我们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预制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篇二: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2 版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不分学科)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4 篇

 第 一 篇

  随着 2022 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 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第 二 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

 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三篇

 “义务 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依据,新时代新课标的修订正在进行中。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之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强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呈现的方式、体系是基于学科逻辑,而不是打破学科逻辑,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还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按照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

 新义务教育阶段课标标准科学定位,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通适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要以通适性为主,确保课程内容对全国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普遍适用,打好共同基础,同时也兼顾地区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余地。

 二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注重经典,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选择有时代价值的经典内容;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

 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严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难度,为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留有空间。

 四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要注重定标准、立规矩,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和考试评价有据可依;还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教师教学实践创新。

 新课标的修订,其创新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格。育人目标上,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是用评价引导创新。课标要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摒弃简单、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的修订在实践育人上要求更实:

 一是明确实践育人具体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

 题、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要求,形成刚性约束。比如科学类课程要明确必做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要指导教师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基础教育十五年,是一个系统。学校育人必须贯通起来,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当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衔接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初高中之间也有部分脱节,各学科之间还有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课标修订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标修订在坚持九年一体化设计的同时,注重前后左右的衔接贯通。

 一是幼小衔接。要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坡度要减缓,学习方式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衔接。根据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深度和难度,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初高中衔接。结合高中学习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在初

 中高年级适当安排延展和衔接内容,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四是学科间横向配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呼应,有效配合,防止简单交叉重复,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格局。

 与原方案相比,新修订课程方案有以下三方面变化:

 一是将原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名称改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名称保持一致,完整体现课程方案功能。

 二是将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作为构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阐述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三是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是从日常生活概念到准科学概念再到科学概念的过程,由综合到分化,对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调整。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艺术综合,替代音乐、美术分科课程;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将学科性质相近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整合为“科学”,保持与分科基本内容一致等。

 第 四 篇

 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4 月 21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 2001 年和 2011 年。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 20 年和 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那么,核心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篇三: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 2022 版生物课程标准变化解读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主要体现了以下变化和特点: 一、完善和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科素养的达成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物学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内容组成。

 二、优化生物学课程内容,注重小初高学习的衔接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计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经验,使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思想观念和科学本质。

 三、促进教学方式深度变革,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等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新增“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022 版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主要体现了以下变化和特点:

 一、完善和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科素养的达成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物学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内容组成。

 二、优化生物学课程内容,注重小初高学习的衔接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计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经验,使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思想观念和科学本质。

 三、促进教学方式深度变革,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等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新增“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022 版生物课程标准变化解读

 一、总体变化 1.删除了“课程设计思路”,将部分内容整合进“课程性质”中。

 2.课程内容:内容顺序、表现方式、具体要求都有变化。

 3.增加“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

 4.课程实施中增加“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二、具体栏目内容的变化 (一)【课程性质】

 1.针对生物学的影响,与 2011 版中宽泛的“影响社会、经济、人类生活”的介绍相比,具体阐明了生物学发展迅速,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结合紧密,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2.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要注重探究和实践。

 (二)【课程理念】

  1.强调了生物学习要注重与小学阶段、高中阶段学习的衔接、连贯。

 2.增加了“跨学科实践”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过综合运用数、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

 3.课程设计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从课程内容的整合中可以看出这一原则的体现。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进行主动学习。

 4.重点强调了“探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三)【课程目标】

 1.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成两大方面:“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2011 版中重点阐述了能力目标方面的要求,而2022 版除了目标能力方面的要求外,还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述。

 2.2022 版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作了具体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

 3.2022 版,在目标要求中延续了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思维的要求,对 2011 版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进行拆分和细化,重点要求学生初步具有跨学科实践的能力。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如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能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探究;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等,都从十分具体的方面作了阐述和要求。

 (四)课程内容:由原来的 10 个一级主题改为 7 个学习主题:

 每一主题分为[内容要求](本主题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识)、[学业要求](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具体要求)、[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三个方面指导教师教学活动)。

 1.[内容要求]除了内容顺序的调整外,还进行了内容的拆分合并:

 (1)原“科学探究”内容,不再单独要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体现。

 (2)“动物的运动”与“健康的生活”移至“人体生理与健康”中,“动物的行为”相关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未有体现。

 (3)原“生物的多样性”中的进化移至“遗传与进化”中。

 (4)原“生物技术”内容移至“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中。并提升了素养要求,由原来的“明确概念”“说明原理”变为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2.[学业要求]强调通过内容学习达到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

 3.[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学习活动”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

 (五)【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最直观的成效表现,反映出核心素养的要求。

 从“真实的生物学问题情境”“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技术有关的问题情境”方面具体描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具体的成效表现。

 (六)【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方面

 (1)与 2011 版相比,着重强调“教学目标应体现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2)在 2011 版“关注重要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强调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内涵,通过对能解释较大范围的生物学现象的大概念的学习,引领学生主动构建概念,加强概念间的联系,使知识结构化。

 (3)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扩大了原先“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主动获取证据,做出判断,重视探究活动报告的完成和交流。

 (4)在原先“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概念,要求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2.教学评价方面 (1)细化了评价内容,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 “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 “期末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要求。

 要求试题素材应有利于问题融入真实情境和思维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试题考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状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开放性。

 (2)重点强调“学业水平考试”,并指出考试成绩是初中生毕业和高一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由“笔试”“实验操作考试”“跨学科实践活动

 测评”三部分组成。

 考试命题通常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素材要选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生物科技新进展、生物科学史等,创设问题情境。

 3.教材编写建议方面 (1)重点强调了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真爱生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2)指出要符合初中生的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通过举例、演示、类比等多种形式阐述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3)教材内容选择则从“精选基本内容”“重视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五个方面,对 2011 版中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要求。

 (4)内容组织上要求兼顾大概念之间及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习题设计要求呼应正文或活动的学习要求,题目类型要多样化,注重设计开放性问题。

 (5)呈现方式上要求各分册在体例结构、行文风格、栏目设置、排版设计上尽可能一致。

 4.增加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提出了区域教研的建议和校本教研的建议。

 (七)附录 1.教学与评价案例

 2022 版减少了具体案例,每个实例后增加【案例评价】,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角度对实验成果进行评价,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删除学习目标的说明。

篇四: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人教 版物理课标、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课标、教材解读 成 县城关中学: 桑义德

 1 1 、新课程标准 初中 物理相关内容解读

 2 2 、 初中 物理教材分析

 3 3 、课标、教材学习的收获与反思

 构建新的 评价体系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基本 理念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课程标准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 学素养

  ●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物理课程的总目标

  ●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物理课程的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教学重心要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同等重要的地位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和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和收集证据 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科学探究的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

  科学探究过程中蕴含的能力体系 ● 初步的观察能力 ● 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 ● 初步的信息搜集能力 ● 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 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 初步的合作交流能力

  初中 物理 科学探究呈现的特点 ● 初中 物理以 科学 探究为主,大多数涵盖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 在 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渗透了科学方法的培养。

 主

 题

 解

 读

 物质 质 运动和相互作用

 能

 量

 科学内容

  运动和相互作用运动和相互作用一级主题解读一级主题解读 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 、机械运动和力 3 、声和光 1 、通过实验 探究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的方向 2 、通过实验 了解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 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 场方向都有关系 系 3 、通过 实验探究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 电流的条件 4 、电和磁 4、 、 知道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5、 、 了解 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能量一级主题解读能量一级主题解读 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2 、机械能 3 、内能 4 、电磁能 5 、能量守恒 6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物质一级主题解读物质一级主题解读 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2 、物质的属性 3 、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4 、新材料及其应用

  能量一级主题解读体例能量一级主题解读体例 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2 、机械能 3 、内能 4 、电磁能 5 、能量守恒 6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量、能量的转化转移一、能量、能量的转化转移 1 、通过实例 了解 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 简单描述 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 、通过实例 认识 到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 、结合实例 认识 功的概念。

 知道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 、结合实例 理解 功率的概念。

 了解 功率在实际 中的应用

  二、机械能二、机械能 1 、能用实例 说明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 说明 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2、 、 知道 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解释 机械功的含义 3、 、 理解 机械效率

 4、 、 了 解 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 机械的

  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内能三、内能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 了解 分子

  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它 解释 某些热现象

  2、 、 了解 内能的概念。能 简单描述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 认识 燃料的热值

 四、电磁能四、电磁能 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 认识 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 、通过实验 探究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 能进行 简单计算 3、 、 会读、会画 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 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 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 、 会使用 电流表和电压表 5、 、 理解 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 行简单计算。

 区分 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6 、通过实验探究, 知道 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电阻成正比 7、 、 了解 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五、能量守恒五、能量守恒 1、 、 知道 能量守恒定律。能 举出 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 分析 物理现象的意识

  2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认识 效率 3、 、 初步了解 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六、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六、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 、能通过具体事例, 说出 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能结合实例, 说出 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3、 、 了解 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4、 、 了解 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 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对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一些建议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 2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轨道 3 、保护学生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 式 4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它学科的联系

  ● 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

 社会

 ● 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 科学探究灵活地贯穿于始终

  初中 物理教材的编写原则

  初中 物理教材特点 ● 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特别倡导探究学习方式 ● 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认知特点 ● 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增加联系生活、技术、社会的实际内容,增加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及图片,时代感强 ● 适当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增加了教材的弹性

 源 光源, 光的反射, 折射和光播 的直线传播. 平面镜, 球面镜和凸面镜及其它们的镜 成像规律。显微镜, 望远镜及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光线及其颜色。荷 电荷, 电流, 电压, 电阻,欧 欧律 姆定律. 串并联电路.电 电功 功, 电功率, 电热及其它式 们的定义和公式. 以及有关物理量的测量和计算。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安全用电。机械运动和长度测量,素 力及其三要素, 常见的力 三种力. 力和运动的关量 系。质量. 密度, 压强和浮力。计 温度及其温度计.六 六量 种物态变化。热量,论 内能及分子动理论.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热量的计算。生 声音的产生, 传播和征 接收及其三个特征,类 声音的分类, 及其利用 用, 超声波和次声波。力学热学和声学光学电学制作:桑义德

  以前总在思索如何教,通过课标、教材的学习,我想弄清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的经验制约了前行的脚步,我想,只有倒干净,才能重新装满,从零开始,才能走得更坚实、更远。

 1 1

 2 2

 3 3

 静心学习应该是我们一生的行为

  • 八、理想的物理课堂:

 •3 、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4 、三维目标的达成度高 • 理想的物理课堂 •1 、激起学生思考的火花 •2 、学生乐于动脑又动手

  敬请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篇五: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感想领悟 4 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与 2011 版对照区别新变化

 202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1

 2022 年 4 月 21 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千万“教研”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4 月 30 日,我和工作坊的老师们在线上认真学习了 202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集体学习,给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增加实践。在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指明方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既突显了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

 又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一致的一体化设计。

 我们道法课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就是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立足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制定就要彰显铸魂育人要求。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教学目标时应该坚持三个导向:

 (一)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二)坚持清晰的价值导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融合道德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法治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坚持明确的知行要求。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确保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二、“明确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总体应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2022)中的核心素养要求以阶梯化呈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在四个学段以阶梯化呈现。

 课程内容选取时要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在 2011 年版课程标准基础上,删除与课程性质不一致以及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着力确立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增强“党的领导”、伟大建党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党和国家发展中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增加反映文化传承创新、最新社会发展热点、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各类情境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设计要凸显一体化的要求,这为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目标。

 三、“注重策略”——“教、学、评”一致 新课标(2022)提出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

 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道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信息,要加强纸笔测试与观察、谈话等方式的结合,关注不同情景中学生品行日常表现,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式。

 坚持素养导向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强调将大主题蕴含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时能够整体地综合运用知识、体现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水平,注重知行合一。对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及评价标进行说明,给出样题,体现了评价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我认为,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切有必要转变一下本人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环境,有了与老师同等对话的机遇,变得越来越勇敢,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总之,道德与法治反映的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关于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始于当下,却不止于未来,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

 导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与解读才是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在新课标诞生之际,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新课标有效地指引我们每一次的备课、上课以及反思等教学行为,使其最大化地发挥指引作用。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2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到: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方面,我有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1.道德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在课堂实施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传递基本的道德知识、观念及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道德情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的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对正向道德行为的敬佩、仰慕之情,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感受道德的价值和需要,进行情感认同,形成正确价值观。

 3.道德行为,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在课堂实施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导、培养,力求学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崇尚法治精神,长期坚持,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标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对“怎么教”作了具体指导,并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命题建议等,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指导性极强。后续我们一定反复琢磨、认真推敲,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导向,学好课标、做好落实。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3

 通过对德法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一、新变化 1.细化培养要求 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从五年级开始,明显地看出课本内容增加了许多政治性、历史性、地理性特别强的知识,六年级上册的德法课本是法治专册。

 2.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从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近代史到现在富

 起来强起来的中国,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正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体现。

 二、新思考 1.课堂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2.要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4

 2022 年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标细化了培养目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通过深入学习我觉得我们思政教师的肩负重任、任重道远。

 核心素养中的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课标对健全人格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关于三四年级健全人格的目标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生命意识的培育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做:1.创设两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探究欲望。创设两难情境,向学生表达一种真实的道德生活图景及引起学生对生活中两难情景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2.运用名人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真爱生命的意义。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发展教师深入社会实际收集案例和调查研究的能力。3.运用项目化学习,有效提高学生

 的综合能力。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对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不断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标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

 与 与 1 2011 版对照区别新变化

 整体变化

 目录

 2 2022 年版

 1 2011 年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 内涵 ( 新增 )

 ( 二 )

 总目标 ( 新增 )

 ( 三 )

 学段 目标 ( 新增 )

 四、课程内容

 (一)

 第一学段(1 1 ~2 2 )

 年级)

 ( 新增)

 )

 ( 二 )

 第二学段(3 3 ~4 4 )

 年级)

 ( 新增)

 )

 ( 三 )

 第三学段(5 5 ~6 6 )

 年级)

 ( 新增)

 )

 ( 四 )

 第四学段(7 7 ~9 9 年级)

 五、学业质量 ( 新增 )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 新增 )

 附录

 核心素养学段表现 ( 新增 )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 基本 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二、 我与他人和集体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 四 部分

 实施 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建议

  【变化解读】

 1. 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

 (1)政治认同(2)道德修养(3)法治观念...

篇六: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2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

 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 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

 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篇七: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促进新提升——学习 2022《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

 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对于我们有 20 人的小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可以组织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可以结合本校提出的读优秀诗文的活动有效开展。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通过学习,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

 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篇八: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细化与解读(实践修订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主编审:屈朝辉

  说

  明 为了进一步推进初中物理新课程有效实施,在物理教学中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我们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要求,结合选定的教科书和我市的教学实际,首先对课程标准中的八年级部分进行具体的解读与细化。

 解读与细化采用表格形式表述,由内容标准、教学目标细化表述,教学建议、备注四部分组成。

 “内容标准”或“具体内容标准”采用《课程标准》的表述,展示相关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标依据。

 “细化表述” 提出了学生学习相关部分内容所应达到的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建议”对教师教学相关部分内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落实课标中相关的活动建议;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课程目标方面的建议;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建议等。行为主体是教师。

 “备注”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设计环节对教师的特别提醒,使解读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本次物理课程标准细化解读,是主要依托我市广大物理教师的实践经验,参照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版物理教师教学用书,集中一线优秀教师的智慧编写而成的。尽管如此,细化解读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还需要在广大物理教师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加以修订完善,欢迎广大物理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 参与解读课程标准细化教学目标(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师有:

 告成中心校:杜鹏娟

  第一章《声现象》

 唐庄中心校:席俊涛

  第二章《光现象》 卢店中心校:李志刚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宣化中心校:景新立

  第四章《物态变化》 市直二初中:张

 彪

  第五章《电流与电路》

 市区三初中:孙国亮

  第六章《电阻 电压》 颖阳中心校:杨国锋

  第七章《欧姆定律》

  大冶中心校:刘志强

  第八章《电功率》 市直一初中:申俊豪

  第九章《电与磁》

 大金店初中:刘军伟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物理课程标准细化与解读表 一(声现象)

  课程标准表述

 第

 一 章

 声现象 一、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了解乐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目标细化表述 课时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及特点。

 2、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 了解声速在生产生活的应用。

 课时二、我们怎样听刲声音 1、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 通过实验和自身体验,体会骨传导原理,体验认识如何听到声音的。

 3、 感受并理解双耳效应及其意义。

 课时三、声音的特性 1、 了解声音的特征,知道并通过实验体会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2、 通过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了解体会学习物理学和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课时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 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2、 了解噪声的等级。

 3、 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及原理,同时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师要注意通过双边的教学活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注 注 意 让 学生 观 察 生活 中 的 发声现象。

 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注意让学生在听觉体验中理解知识。

 本节课应通过情景设置和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的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践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乐音与噪音的区别。

 课 堂 上 让学 生 感 受无声世界,帮 助 学 生学 会 关 心听 觉 有 障碍的朋友。

 注 意 频 率(音调)高低 与 振 幅(响度)大小的区别 本 节 课 可以 布 置 社会 实 践 作业,让学生走进社区、企 业 实 地感 受 噪 音的危害。

 教 师 为 学生 创 造 适当 拓 展 学习的条件 课时五、声的利用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网络、科普读物等材料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加深对声现象的认识。

 3、利用回声测距离。

 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并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意识和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细化与解读表二(光现象)

 课程标准表述

 第

  二 章 光现象 一、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二、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递中 的 作用。

 教学目标细化表述 课时一、光的传播、颜色 1、 了解什么是光源,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光的色散。

 2、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 了解并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

 课时二、光的反射 1、 了解光在物体的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 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 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联系和区别,并理解反射现象中的光路可逆性。

 4、 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关系,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

 课时三、平面镜成像 1、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特点、原理。

 2、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并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特点。

 3、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感知理解虚像的含义。

 4、掌握平面镜成像中的基本作图的应用 课时四、光的折射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结合实验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2、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规律,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3、 能够解释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

 课时五:光的色散 1、知道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及色光混合的特点。2、了解光的散射与雾灯 课时五、看不见的光 1、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

 2、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教师要注意设计实验或搜集生活中有关光反射的图片以创设情境,为学生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创造条件。

 备注 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误区:人的眼睛会发光。

 要让学生适当做一些反射规律应用练习,为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作适当准备。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具体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注意课堂练习中让学生强化平面镜成像光路作图的规范训练。

 建议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有关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材料。

 物理课程标准细化与解读表三(透镜及其应用)

 课程标准表述

 第

 三

 章 透镜及其应用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及像距与物距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发热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 的 应用。

 2、通过观察 和 实验,知道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 同 结果。

 教学目标细化表述 1. 通过观察,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

 2.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和光心。

 3.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自主实验认识到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

 5. 通过光路可逆使学生有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基本应用。

 2.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并获得动手的体验。

 3.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4.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意识。

 1.建立凸透镜成像的的概念。

 2.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4、理解实象与虚象的区别及联系。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使学生有眼保健的意识和方法。

 4.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建议 从外观及对光线作用两方面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习观察和研究透镜的基本方法。

 备注 演示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可将两激光灯并列捆绑起来,使两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凹透镜打在一光屏上。

 老师可以复印投影仪及照相机的说明书发给学生。并配合挂图讲解。

 课上通过制作水放大镜,制作模型照相机体验生活中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

 有条件务必让学生亲自动手、开展独立实验与观察。

 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及做法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操作。

 物远像变小 像小像距小 物远像变大 像大像距大 让学生感受有光世界与盲人无光世界的差别,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真实眼睛的情感。

 让学生记住成像规律: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

 建议教师把眼睛的构造和普通光学相机(实物)的构造对比。

 1.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 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上用不同焦 课下探究警距的凸透镜组 眼的工作原合制作望远镜。

 理

 物理课程标准细化与解读表四(物态变化)

 课程标准表述

 第

 四

 章 物态变化 一、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 本 态征。

 二、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知识,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要点。

 三、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细化表述 课时一、温度计 1.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5、了解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二、融化和凝固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中物质的基本特征。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使学生知道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4.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课时三、汽化和液化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和沸腾的条件。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规律的探究欲望。

 4、了解蒸发及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课时四、升华和凝华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4.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建议 要让学生观察真实的温度计并亲自测量温度。可以让学生自治温度计,深化对温度计工作原理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建议课堂上只观察熔化过程,课下可观察凝固过程。

 备注 可 用 口 服液 瓶 和 细塑 料 吸 管自 制 温 度计 来 帮 助学 生 理 解和 提 高 学生兴趣 若 学 生 做实验,要向学 生 讲 清安全事项。

 .以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感知汽化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可就“怎样使水尽快沸腾”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建议让学生在观察有关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

 .将蒸发和沸 腾 的 现象 特 点 用列 表 方 式进行比较。

 碘 的 升 华和 凝 华 实验 是 本 节教 学 过 程的重心。

 物理课程标准细化与解读表五(电流和电路)

 课程标准表述

 第

  五

 章 电流和电路 一、会读、会画简单的 电 路图。

 二、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三、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教学目标细化表述 课时一、电荷 1、知道“带电”的标志是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知道自然界中有且仅有两种电荷;知道如何规定正电荷,负电荷。

 2、通过实验理解电荷之间的性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通过观察了解验电器的构造,清楚验电器的原理,3、知道验电器箔片角度的大小用来粗略的判断带电的多少;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4、知道元电荷的定义;理解导体和绝缘体以及导电性能原理;知道电荷能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课时二、电流和电路 1、理解电流的定义;知道形成电流的三种形式。

 2、清楚如何规定电流的方向;知道电路构成的元素。

 3、会画简单电路图并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及符号。

 课时三、串联和并联 1、让同学们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知道串联电路的特点并能识别串联电路。

 2、知道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能识别并联电路;根据电路图会连实物图。

 3、根据实物图会画电路图;根据要求会设...

篇九: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

 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把握,我参加了韩震教授主讲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解读》新课标培训。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随时用新理论、新方法来指导自己,提高自己,要认真学习新《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对要求滥熟于心,然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通过培训,让我明白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怎样实现自我发展。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教学目的。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讲解的内容,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在今后教育道路上我会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22 年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标细化了培养目标,

 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通过深入学习我觉得我们思政教师的肩负重任、任重道远。

 核心素养中的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课标对健全人格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关于三四年级健全人格的目标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惜生命。”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生命意识的培育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做:1.创设两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探究欲望。创设两难情境,向学生表达一种真实的道德生活图景及引起学生对生活中两难情景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2.运用名人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真爱生命的意义。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发展教师深入社会实际收集案例和调查研究的能力。3.运用项目化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对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不断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标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

 挥。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一、新变化 1.细化培养要求 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从五年级开始,明显地看出课本内容增加了许多政治性、历史性、地理性特别强的知识,六年级上册的德法课本是法治专册。

 2.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从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近代史到现在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正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体现。

 二、新思考 1.课堂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2.要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推荐访问: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新课标 物理